城建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城建要闻 > 正文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召开清初建筑艺术与文化阐释学术研讨会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10-17 15:51:37 | 点击:

10月16日,学校在守正楼105会议室召开清初建筑艺术与文化阐释学术研讨会。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雁,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展示馆名誉馆长陈伯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敏,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晓刚,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大东区分局副局长丁露莎,文化遗产志愿者代表王连、高博及吴百寅等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清初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展开深入探讨,为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凝聚智慧。

张晓雁致辞。她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阐述了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的核心定位与未来发展规划。她指出,城建馆是一座“生长型”博物馆,持续丰富和完善展陈内容是其核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她强调,作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城建馆对内要深度赋能教学活动开展与学科建设推进,对外则要广泛联动社会各界,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此次以清初建筑“堂子”为切入点举办研讨会,正是城建馆践行服务科研、促进学术交流使命的生动实践。

随后,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副馆长、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罗健(罗云天)详细汇报了“堂子”实体模型的制作历程。他介绍,该模型制作耗时6个月,科研团队在建筑布局确定、尺度精准推敲、细节色彩甄选等每一个环节都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通过系统梳理文献资料、反复比对历史记载,确保模型的历史真实性。最终,团队以1:100的比例精准还原了堂子的整体风貌,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直观具象的研究载体。

在核心议题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堂子的历史沿革”“堂子的建筑布局风格”“堂子的文化阐释及文化资源开发路径”三大方向展开热烈研讨和深入交流。万敏聚焦堂子的建筑布局与风格特色,深入剖析其在清初建筑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提出了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举措,并着重强调保留建筑原始风貌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赵晓刚立足考古研究与遗址开发的专业视角,结合最新考古发现系统梳理了“堂子”的历史脉络,为其后续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指明了科学方向;丁露莎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指出,推动消失的建筑记忆与现存的建筑遗址形成有效联动,不仅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更能为市民打造更具温度的文化体验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王连、高博、吴百寅分别从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开发策略优化、文旅融合运营模式创新等角度分享实践经验与独到见解,为“堂子”的文化活化提供了基层视角的鲜活思路。

陈伯超指出,模型是城建馆重要的展陈手段。此次“堂子”模型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可将其转化为优质教学案例,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他建议将“堂子”的保护工作与文旅项目开发进行深度融合,并通过具体方案展示,提出运用现代经济手段改造低效用地,让传统建筑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整场研讨会氛围热烈浓厚,成果丰硕务实。嘉宾们从不同学科领域、多元研究视角出发,为清初建筑“堂子”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思路和对策。此次研讨会以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的内容优化与功能升级为重要抓手,为沈阳市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地方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沈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沈阳城市建设展示馆馆长、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吉燕宁主持会议。建筑与规划学院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建筑与规划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