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关于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言
关于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言
发布时间:2021-11-19        浏览次数:1929        返回列表
     深入组织实施我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是努力构筑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是不断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精神土壤,发挥着极其深厚的作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加快促进农技人才引入、土地体制流转、更换生产方式、促进农村城乡经济融合协调发展等各个方面均能够充分起到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为其继续全方位推动我国乡村地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打下坚实根基础。为了能够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时期振兴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培养的规划体系建立,成功转向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是我省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总量供给不足、结构欠合理、教育培训不到位、人才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和激励机制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实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我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不仅利于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成果的有效转化,而且对我省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广大农民创收致富等均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重要关键。


        一、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

根据实际走访我省农业农村局,与相关工作人员面对面的交谈,获悉我省农村实用人才65.22万人,农村人口约1387.8万人,占农村人口数4.7%。《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列入全省重点发展工程之一,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培育,着力建设一支素质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才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目前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还远远达不到目标,这反映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缺口”,造成“缺口”原因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青壮年外出务工多,农时缺乏人手、乡村振兴缺乏人力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人才“招不来”,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二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营型人才、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科技人才等。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三是缺少系统的农村实用人才返乡政策,以至于农村外出优秀青年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返乡意愿不强烈,回乡返乡的热情不高,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储备不足,导致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短缺、总量不足。


        二、我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一)人才引留方面做文章

其一、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鼓励乡村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士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

其二、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建立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提供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培养振兴家乡意识。设立返乡入乡创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实现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出台人才返乡的财税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用地保障等系列举措,多策发力,鼓励各方能人、资本返乡入乡,从而让产业在乡村落地,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帮助农民外出返岗就业,稳住就业存量。挖掘农村本地潜力,通过创业来开发就业增量,便于农民就近上岗,鼓励返乡入乡创业的着眼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的天地更加广阔,就业创业的关键在于盘活资源,激发活力,目前乡村的投资空间较大,投资力度较小,要善于挖掘发展潜力、实现农民心愿,将有效投资与扶贫项目相结合,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地上班,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鼓励能人、技术和资金下乡。赋予农二代、技二代,企二代参与家乡振兴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鼓励回到农村就业,有助于充实农村地区的人才队伍,优化现有人才队伍结构,推动家乡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面对农村环境条件基础薄弱的情况,政府要持续的推动农村基层建设,为农村教育与医疗等资源提供经济支持与人才支持;结合要提升农二代、技二代,企二代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诸如农二代特点:父母有土地资源,有政府农用土地补助经费,且有创业能力,可以利用在高校中接受的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建设。“技二代”特点:虽父母在农村无土地,但是父母具备丰富的农业技术且愿意将农业技能传递给子女,为子女回乡就业提供保障。“企二代”的特点:虽在乡村无土地,但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优化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依靠现代互联网与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为农产品提供多种销路等同时,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第二产品和第三产品的转化,减少农村产品消耗实务浪费现象。再次,政府要在政策方面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水平,不仅要考虑农二代、技二代,企二代的生活保障,也要考虑为“农三代”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建立农村合作社机制,深化加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在农村形成农村高技能人才带动其他发展,建设具有农村产业特色的文旅项目,设立基金会鼓励台资企业带着理念和技巧,打造诸如台湾番茄王国、巧克力王国理念的文化产业,吸引青年返乡、服务乡村振兴。

其四、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实施外在引进与内在培养的“两条腿走”战略,因地制宜,重点在于补足“急缺”“紧需”人才短板,建立健全的留住人才的保障机制。政府要拥有发现本地人才、培养本地人才、管理本地人才、善用本地人才的慧眼与胸怀,善于管理和使用本地人才,为本地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改革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力度,重点评价其在带头致富、农技推广、脱贫攻坚、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文明乡风中的示范作用和业绩贡献。面向选拔培养优秀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为振兴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智库,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其五、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专家制度机制,通过定期进行实地走访、面对面座谈等形式倾听意见和提出建议,积极联系服务返乡投资创业的能手、优秀科技人才、村屯致富增收专家和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军人物。深入开展我省农技人员对口帮扶服务“三农”活动,选拔教育水平高、观念新、辐射示范作用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农技人员的传帮带对口帮扶服务。依托科技入户、科技下乡、实地走访调研等工作机制,深入引导和支持服务于农村实用人才,形成以中高级技术专家人才为主体的专家服务队伍,深入开展科技定向引导,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村实用人才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为新时代农村实用人才搭建好服务平台,为优化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人才培育方面求突破

其一、建立涉农院校人才培育机制。目前涉农院校人才培养类型主要集中在对口升学农村学术型人才和农业技能专业型人才培育,鼓励涉农学校实施中、高职院校学生对口升农业大学的政策,在专业入学考核中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取消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涉农高职院校要针对农村发展的需求,开设农村经营管理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环保生物专业、农业机械专业、少数民族手工艺专业、观光餐饮专业、农村文旅专业、农村家政服务专业等课程,特别是针对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定期开展专业和技能培训,将技能培训认证纳入职业资格证考评,鼓励涉农类高校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展短期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加强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民间工艺、医疗按摩等领域培训;鼓励涉农职业院校开展培训下乡的帮扶机制,把技术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农牧场参与乡村建设中来,深入开展技能扶贫,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其二、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类型,结合农民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制衡机制、班主任(辅导员)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月调度制度;开展名师名课评选,征集线上培训课件、遴选线上线下农民喜欢的培训老师,进一步丰富师资库。完善培育体系建设,在全省建立开放式教育培训体系,统筹用好农业推广服务机构、鼓励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及时调整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育基地,用于本级或下一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启动实训实践参观考察基地遴选工作,向市、县推荐一批观考察基地,把实训实践环节做实做好,进一步提升培育质量和效果。开展线上培训,组织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把对面对面培训变为屏对屏的线上培训。开展信息员培训,组织项目县信息员参加部、省举办的培训班,指导各地做好培训信息录入、线上评价等工作。

其三、加大农培力度,巩固培训效果。根据辽宁各乡镇当地实际,针对基层农技员或者农民的意愿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尽量错开农忙季节;在讲课老师安排上,尽量聘请当地专家和专业对口名家;在培训内容安排上,尽量设置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课程;在培训模式组合上,尽量多安排外出参观和实践操作。创新培训机制,巩固培训成果。在实施农业科技培训项目过程中,不断创新、总结和推广,总结各地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和农民培训工作的先进经验,及时加以推广,在推广中使经验得到放大,好的做法得到完善。建立常态化培训,开展新型职业标兵和优秀标兵认定系列活动,拉升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内在动力。

其四、探索“定向委培”模式。以创新“培育机制科学化、管理运行高效化、激励机制项目化、选人用人优质化”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辽宁涉农职业院校建立联合培训基地,以农林科技为特色,以环境保护为品牌,以商贸物流、旅游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性专业体系,此外,学校以“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三新工程”等平台为依托,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为基础,以技术进村入户、培育“一村一品”为重点,以品种更新、技术指导、农资发放为途径,积极做好村干部、省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村会计等各类农村人才培训项目。

(四)人才实用方面见成效

其一、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千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其三、促进传统农业科技转化水平。面向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技术产品,要便于农民操作和使用,尽量简化操作程序和使用步骤,让农民通过语音的方式就可以输入信息,用朴实的语言来描述,方便农民理解。农业科研人员要深入生产实际,确实抓住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切实实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很多地方搞数字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偏展示性多。只有将IT技术和农业问题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为农民解决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的实际问题,农民愿意埋单。此外,还要多开展示范性的、展示性的田间现场培训,把机器搬到田间去作业表演,向农民展示如何智能收获,智能施肥,让老百姓看到效果,感兴趣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也政府部门要在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对于高端的数字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会给予一些补贴,通过多种形式发放代金券、补贴,或者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辽宁科技人才战略强省研究中心

 

20211119